<整全式學校改進(一)> 陳鴻昌
香港中文大學於1998年把美國的「躍進學校計劃」(ASP[1])引進香港,成為「香港躍進學校計劃」(ASQEP[2]),開創了本地「整全式學校改進」(Comprehensive School Improvement,以下簡稱為CSI)的先河。經過二十多年的蛻變,成就了今天的「優質學校改進計劃」(QSIP)團隊。本系列的文章歸納過去二十多年的本地經驗,配以學校實例,簡要地介紹CSI的理念與實踐,以供學校參考。 學校改進的兩種取向 香港教育界面對過去二十多年的教育改革,學校領導層在校內推動改革,大致有兩種取向。第一種是在外間尋找一些優良方法,期望校內教師學習及作出微調。比如說,甲校的中文科教師自行研發了一些寫作教學方法,並在校內取得明顯的效果,於是公開分享。乙校聽了甲校的分享後,計劃引用其方法。這種改革可能有效,但亦可能徒勞無功。究其原因,可能是甲校有一些獨有條件,是其他學校未必具備的,甚至連甲校的教師也未必察覺得到。這些條件,可能超出中文科的權限,而是有關學校層面的政策,以及學校歷史造成的文化。除了科目為本的方法,也有一些學校引進在全校層面推行的教學策略,其成敗因素也類同。 第二種取向是審視校本現有的強弱,在自身原來的基礎上尋求進步。而現有的狀況包括了學校對各科組的支援與監察、各科組內教師的專業能量、該校學生的特性等,然後在原有的基礎上找到進步的方法。從審視到革新,很多時都會邀請校外的專業人士參與。這些「外人」,在沒有利益衝突的條件下,一方面透過訪談、觀察及檢視文件等平台,了解學校及科組的部分狀況,另一方面帶着不同學校的經驗作對比,融合不同的策略,並與校內教師商討,共同制定改革方案。 上述第二種取向,正好凸顯出「整全式學校改進」的意義。即使原本想改進的只是中文科教學,但過程中很大機會涉及學校政策及個別教師的意識和技術等因素,以致學校、科組及個別教師三個層面之間的互動,成為能否改革中文科的關鍵因素。這好比中醫的理論,鼻敏感未必只是醫鼻,還可能會治理肺部,甚至身體其他部分一樣。QSIP在過往支援數百所學校的經驗中,發現這種取向可能適合更多學校。 整全式學校改進的理念 不同的西方學者(Hopkins,2001,頁13;Harris,2002,頁10;Morrissey,2000,頁1;van Velzen et al.,1985,頁48)為CSI提出了異曲同工的定義,美國教育部門更列出了十一個符合CSI的條件(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2)。在這些定義及描述中,有幾點值得大家注意: 一、學校改進是一個過程(process),而非一項單次行動(event)。 二、CSI涉及學校不同層面、不同範疇及不同持分者的互動,最終希望提升學校專業能量,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