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札特的操練〉韓孝述
就TSA引發的「操練」問題,有人認為適當操練有其必要,更有人以莫札特為例,說天才如彼,若無操練,也不會有大成就。同文龐永欣兄不以為然,引用K. Anders Ericsson的研究,澄清「操練」的含義,指出能提高學業表現的,是「有意識的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有清晰目標、合適難度及回饋拓展的練習,內地譯為「刻意練習」),而不是「操練式練習」(drill and practice,枯燥和重覆的練習),又介紹Howard Gardner的專著,指出超凡人物如莫札特,其成才之路,不在反覆操練,而在練習過程中不斷的反思和改進。 莫札特苦練成才之說,大概出自作家Malcolm Gladwell在2008年的暢銷書《異數:成功的故事》(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書中舉了莫札特、披頭四及Bill Gates等例子,來說明要成為某一領域的高手,至少需下十年的功夫。這十年間,這些人每天都練習三小時,總計練了一萬個小時,方可敲開成功之門,Gladwell稱之為「一萬小時定律」。 十年一萬個小時,也就是我們俗諺所說的「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但十年間如何練習和準備,書中並無探討,而實際情況卻是,苦練未必成才。筆者近日重讀芝加哥大學教授Benjamin Bloom(1985)晚年編寫的《培養青少年的才能》(Developing Talent in Young People),雖是三十年前的研究,其精闢論點,對培才工作,仍有啟示作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