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電視頻道上偶然看到一套以一所著名高貴食府內人物的關係為發展主線,旁及如何用心及誠意製作及烹調食物的韓國劇集,覺得頗有意思,在此略述某些片段。 劇集名「食客」,故事主要發生在一所由前皇室第一御廚創辦的高貴食府,食府位於半山,方圓數里,有自己的醬園、菜園。客人都是名門望族、達官貴人,以至海外慕名而來的國家顯要、商賈巨富等。韓國皇室早已不存在,第一御廚的子孫亦失散了。現任負責人及總廚其實是第二御廚的後人,食府輾轉傳到他手上。他是一位極出色的廚師,食材知識淵博、經驗豐富,更有一對巧手,美味及美觀的佳餚無不令食客讚嘆不已;他為人嚴謹而忠厚,可惜已七十多歲,要退休,並把食府傳給下一代。 負責人有兩位兒子,大兒子為親生的,聰明而有決心,目標明確,不但要承繼食府,更想把這韓國食府發揚光大,衝出地域的限制,事實上他也盡得老父真傳,所有人都覺得大兒子是當然之選。二兒子純純的,卻精靈可愛,小時學習雖不大上心,卻有點天賦,尊重及喜愛烹調食物,他的製作常令人驚嘆。弟弟原來是第一御廚的曾孫,小時流落異鄉,寄居於貧窮人家。老負責人十多年前明查暗訪,得知後把他收養,帶回食府,對他與哥哥無分彼此,悉心教養,並盡傳所長。這個御廚曾孫的秘密,兩兄弟並不知悉。其實老父為人忠厚,大兒子雖是親生,且完全有能力承繼事業,老父總認為食府應交回第一御廚的後人手上,於是只好想出讓他們進行三回合製作的食物比賽,以定承繼權。大兒子當然不明白,矛盾及衝突頻生,在最後的一個決勝回合前,秘密揭破了,弟弟得知,不願與哥哥爭,離家出走,及後自駕小型貨車到全韓國的海邊漁村、山旁農舍搜購食材,賣給主婦,見多自然識博,他又走入尋常百姓家的市場,對製作食物更有一番新感覺及體會。 想說的以下片段是哥哥與弟弟後來進行一次以牛為食材的烹飪比賽。哥哥製作了由多種香料、多重繁複手續的香濃牛尾湯,以及選取牛最嫩滑的部分製作韓式牛柳,以獨特的韓國辣椒入饌,西方手法烹調,佈局美觀、賣相動人,是「西」「韓」合璧(fusion)的妙品,色、香、味都是頂級。哥哥解釋時說:「牛尾的製作展示了技巧的重要,牛柳這一菜餚從選材、組合、本地特色到客人的口味都照顧了,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食府有目標及有決心把韓國優秀食府及食物帶出本地,為全球化作好準備,也為全球客人送上韓國佳餚。」評判們都擊節讚賞,作品確是從食材、食味、美觀、創意與推廣上都無懈可擊。 弟弟則煮了一個香噴噴牛肉碎什菌湯,及挑了最便宜、最多筋的牛肉,運用優秀純熟的刀法,把牛肉刴鬆、刴軟,「片」得薄薄的,做了一個牛肉鍋。評判們吃後亦讚不絕口,說完全想像不到為何廉價差劣的牛肉可以如此好吃。弟弟徐徐的把他的想法道來:「煑肉碎湯是我想尋回小時候在貧苦人家中的生活,媽媽很久才會煑一煲肉碎湯,幾個小孩在寒風中渴望得嚐熱湯的感覺;至於牛肉鍋,只是想煮一些平民百姓、尋常家庭也有能力、負擔得起的美味食品。」 各位教師朋友,你認為誰應該贏得比賽呢? 筆者見微知著,借題發揮之意,有兩點供各位思考: 近日在教學語言的政策方案上,上述「料理」比賽給我們甚麼啟示?我們的教育究竟為「誰」服務呢? 在一所高尚食府終生學習和發揮,跟遊走全國大街小巷的學習在(a)識見,(b)服務對象,有甚麼不同?對我們的教學工作又有甚麼啟發? 凡是用心做的,她都會感覺到 在料理比賽中,哥哥的「西」「韓」合璧牛柳確實美觀美味,符合把韓菜國際化、全球化的推廣意念,具世界觀;弟弟的牛肉鍋則以人為本,為平民百姓而煮。故事的結果是哥哥勝出,因為有創見和遠景(vision),弟弟輸了,卻贏盡民心。 筆者借題發揮,問多年來一直困擾教育的教學語言問題:教育是為了國際化,還是為培育人民的「德、智、體、群、美」五育?是為了小部分「精英」創造條件,還是為了照顧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有辯者可以說上述的目標或遠景可以互不排斥,又可以說教育或政策是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更可以認為「我」應勝出比賽,因最有條件體現遠景、最適合為「好」學生服務。我不在這問題上繼續糾纏,因有更多理由可抖出來,包括家長意願、資源不足與失衡等等。 特別喜歡劇集內談到弟弟性格溫馴厚道,因不願留在高貴食府與哥哥爭名利,遊走全國長知識的一段。因此,我問了第二個問題:在一所高尚食府終生學習和發揮,跟遊走全國大街小巷的學習,在識見上有甚麼不同?及在服務對象的轉變與認識上,對我們的教學工作有甚麼啟發?前一個問題不言而喻,我希望教師朋友們多想後一個問題,教學對象的轉變不單是由教第一組別的學生轉為教其他組別的問題,其實同一組別的學生也在不斷轉變;教學與煮食物一樣,讓最多人學得到、享受得到才是最好。 想多述一個片段。女主角是飲食雜誌記者,因採訪食府秘聞而認識弟弟,一次,弟弟順道送女主角回到獨居於鄉村農舍的媽媽家,她們兩母女一直相依為命,直至女兒外出城市工作。媽媽見女兒回家,大喜過望,連忙為女兒好好煮一頓晚餐。熒幕上見,廚房的牆壁貼滿食譜,媽媽很困難的邊唸、邊量份量、邊煮食物,一不留意,把半罐鹽都倒進湯裏而不知。我正奇怪為甚麼老年媽媽竟要依著食譜熬一個尋常的家用湯。湯端出來了,鏡頭所見,女兒喝湯時滿面愉悅之色,大讚美味,逗得媽媽心花怒放。男主角卻覺鹹得要命,見女主角的表情表現,也只好附和。飯後,談起事件,女主角細細道來:「我自小失去父親,由媽媽撫養,憑著農舍的作物,一道巧手,讓我得到溫飽。幾年前媽媽曾患癌症,早已失去味覺,我卻詐作不知,對媽媽所煮的食物,甘之如飴。其實,我選擇成為飲食雜誌記者,也是希望多說幾個食物的故事,多寫幾個食譜,讓媽媽嘗試,讓她得知我享受食物後的愉悅,感到開懷。不過,我真的覺得湯很美味,因為『凡是媽媽煮的食物,我都覺得美味』。」 男主角聽後,很是感動。夜了,他留在農舍,清晨一早起來,走到農舍外採集新鮮清甜的瓜果及其他食材,獨自在廚房內默默的煮上一頓既豐盛,又運用簡單食材的菜餚,都是小時住農村時所嚮往的食物。兩母女起來一看,大感訝異,媽媽更大喜過望,頻說記起了這些味道。 女主角問他:「為甚麼你知道我媽媽早已失去味覺,還如此努力的煮這麼一頓美味飯菜?」他答:「凡是用心做的,她都會感覺到,她都會嚐到味道。」 近年,我很多已成為教師的學生,及其他教師好友,都在教學工作上感到困擾,不單是工作量的問題,還有學生的行為態度、抗拒學習的表現令努力而用心的教師極度沮喪,很多學生都好像失去了學習的味覺,送上一個小故事,為教師朋友們添點油,打打氣。 寫此文時,剛要為四百多位小學教師的講座作準備,題目是「如何裝備學生面向廿一世紀的挑戰?」我想說的其實不是甚麼世界變了、廿一世紀的人才能力不同了、我們要如何有解難、批判等能力,我希望教育能回歸基本,做多些「德育」的工作,談多些人生的道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