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的科組領導角色(一)> 胡翠珊、呂斌、陳鴻昌
受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的影響,QSIP團隊與業界不少學校一起經歷了「不一樣」的半年。我們見證學校領導層和教師在極短時間內,積極推動教學改革,嘗試不同的網上教學模式,以應對停課所帶來的種種挑戰,落實「停課不停學」的理念。時至今日,當疫情不再是「突發」出現的危機、當「混合學習」(blended learning)成為我們所知的未來教育改革趨勢時,學校的科組領導應如何總結這大半年的實踐經驗,更有組織及系統地帶領科組教師應對「新常態」下的教學工作,推動科組改進以提升工作效率及成效,將會是值得業界繼續關注及探討的課題。 我們嘗試以這系列的文章,總結過去大半年支援學校的實踐經驗,提出科主任在「新常態」下調適恆常科組領導工作的考慮點。本篇將以校本課程規劃為焦點。及後幾期,將環繞共同備課、觀課議課及課業查察等作討論。 帶領以「混合學習」作焦點的校本課程規劃 當我們親身經歷過實體面授課堂、拍片教學和實時網課後,教師和學生也同時體會到各種模式的利弊。因此,未來的教學若要發揮最大的果效,科組宜因應學科和課題的特性、教師的專長、學生的學習習慣和特性等,在規劃校本課程時彈性組合及運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取各種模式的優點,在有限課時下提升整體的教學效能和效率。科主任宜帶領教師共同探討: 在課時大量壓縮的情況下,如何調整教學進度及規劃校本課程? 課程內容有哪些屬核心部份?有哪些屬延伸部分? 如何在實體課堂、拍片教學及實時網課三者間,因應學校、學科及學生的特色而選取最佳點(optimal point)? 根據過去的前線支援經驗,我們發現有關事實性(factual knowledge)或程序性(procedural knowledge)知識,較適合以短片教學來處理,因這類知識可透過自行調較播片速度或反覆觀看影片而學會;而對於概念性(conceptual knowledge)或後設認知(meta-cognitive knowledge)知識,則宜善用網上實時教學或面授時間,透過對話、提問及回饋糾正學生的概念,並處理關鍵的學習難點。
Read more